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 努力实现学校新跨越
——在第三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第三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
校长 孔建益
(2009年12月25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根据大会安排,现在,我代表学校向大会报告工作,请各位代表审议。
一、 学校工作回顾
自2001年10月召开第二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第二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以来,学校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全体教职员工同心协力,抢抓机遇,克难奋进,不断解放思想,坚持深化改革,着力机制创新,加强统筹协调,优化办学环境,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学校的建设发展步入快车道。
(一) 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学校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重视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实现了教学团队、教学名师、精品课程、特色专业、教学成果以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多个国家级项目零的突破。目前,学校已经获批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精品课程5门,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品牌专业10个,省级精品课程22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1个,省级教学成果奖30项,其中一等奖9项。2006年学校获批优秀本科毕业生攻读硕士研究生免推资格;2008年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9年学校三个新办本科专业顺利通过专业合格评估,同时还获批“面向冶金行业复合型创新人才模式创新实验区”,教学工作水平得到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二) 学科建设深入推进,办学实力不断增强
学校加强学科交叉与整合,促进新兴学科的发展与培育,成立了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学校本科专业由2001年的26个发展到现在的51个,形成了以冶金及其相关学科为特色,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工、理、管、医、文、经、法、哲等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学校累计投入28386万元用于引进高层次人才、改善教学和科研条件,学校整体办学实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其中:学位点和重点学科建设的投入为4258万元,师资引进和培养投入3690万元,教学基本建设和质量工程建设的投入为15896万元,科研平台建设的投入为4542万元。学校建设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实现博士后流动站、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及MBA学位点零的突破;获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国家重点学科(培育)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由1个增至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由16个增至52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由7个增至11个,省级重点学科由11个增至27个。在2009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发布的全国高校学科排名中,冶金工程、矿业工程2个一级学科再次跻身全国高校前10名,力学等14个一级学科位居全国高校排名前50名。
(三) 办学特色日益凸显,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学校坚持特色兴校,围绕钢铁工业的发展战略和“两型”社会建设,突出学科特色和优势,科研创新不断取得新突破。学校近三年获得国家科技奖励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近五年来,学校获国家及省部级纵向项目486项,其中国家“973”前期研究专项1项、国家“863”项目10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社科项目13项。学校年度科研经费由2001年4450万元增至1.3亿元,年度授权专利增长了7倍,国家发明专利增长了12倍,三大索引收录论文增长了16倍。学校重视科研平台建设,逐步构建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省部级重点科研基地、校级重点科研基地等三个层次的校内科研平台建设体系,建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中心、9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和8个校级重点科研基地,为科研水平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 教师队伍结构明显优化,师资整体素质不断提升
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师资力量进一步增强。专任教师由976人增至137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增加了289人,达到678人,教授、副教授比例达到49.2%;师资队伍中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教师由310人增至1322人,增长了3.3倍。学校大力推进“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教学名师工程”、“学科带头人工程”和“团队建设工程”,着力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骨干教师出国研修资助项目共遴选62人,其中已资助18人出国研修。学校新增双聘院士4人,“楚天学者”特聘教授15人,引进与培养博士等高层次人才339人。目前,学校有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全国高校教学名师1人,入选国家及湖北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17人,湖北省教学名师2人,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25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8人,享受国务院和湖北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60人,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和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五) 办学规模稳步发展,人才培养成绩显著
学校坚持稳步扩大办学规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全面发展成绩显著。2001至2009年,在校本专科生人数由16292人增加到20746人,本科生报到率由92.9%提高到98.7%,生源质量明显提高,进入第一批本科招生的省份由7个增至25个。考研录取率大幅度提高,由10.4%提高到22.59%;考研录取人数由194人增至1263人,增长6.5倍;研究生规模由685人增加到3262人(其中博士146人)。毕业生就业率年均稳定在90%以上,近三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超过92%,2009年学校荣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学生在国际国内各类科技创新和技能竞赛中,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励200余项,其中,在全国“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奖11项,在全国“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奖9项,“攀登者”机器人足球队先后荣获6次世界冠军、10次全国冠军,“首安智能汽车队”获得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特等奖,大学生女篮实现了CUBA、大运会、CUBS大满贯。
(六) 办学条件明显改善,资源配置不断优化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规范管理,积极通过开源节流,确保财务安全运行,不断改善学校办学条件。2001年来,学校多方筹集基本建设资金,累计投入近16亿元,相继完成了黄家湖新校区、青山校区主楼、教六楼、教十楼等基本建设项目,已建成了比较完善的教学、生活及配套设施。目前,学校的资产总额超过24亿元,增长9.2倍,其中: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3.28亿元;教学用计算机增加9164台,增长1.9倍;多媒体语音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座位数增加1102个,增长3.8倍。学校校园面积由804.3亩增至2705.84亩,校舍建筑面积由32.95万平方米增至103.94万平方米, 图书馆面积达6.39万平方米,体育场馆面积达12万平方米,新增1所直属、4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办学环境得到极大改善,2005年黄家湖校区正式投入使用,先后有7个学院入驻新校区,2008年学校进一步整合办学资源,调整了校区规划和布局,基本形成了以青山校区和黄家湖校区为主举办全日制普通教育,洪山校区举办继续教育的办学格局,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七) 内部管理不断规范,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积极推进学校管理制度改革,2001年学校实施《武汉科技大学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总体方案》,调动了全校教职工的积极性;2004年学校启动目标管理责任制,明确单位与个人的岗位职责;2006年学校重新对机关职能部门进行了定岗定编,进一步提高了管理效率;目前,学校正在制定新一轮岗位设置管理方案。积极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修订了《学校用电管理条例》,近几年水电费支出逐年下降;制定了《学校公用房使用条例》,进一步规范了公用房的管理;加强财务、审计和国有资产管理,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坚持招投标制度,加大源头治理力度,努力降低办学成本。积极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2007年后勤集团实现了由“行政拨款制”向“服务收费制”转变,2009年学校成立“后勤建设与改革领导小组”,完善绩效管理体系,后勤服务质量明显提高。积极推进医疗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医疗服务体系,2004年接管了原武汉铁路中心医院,2008年更名为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学校拥有了第一所直属“三级甲等”附属医院,2009年完成了青山校区医院的搬迁改建工作,进一步改善了师生员工的医疗条件。
(八) 民主开放办学不断深化,对外交流合作日益加强
学校充分发挥教代会、工会、共青团、学生会以及离退休老同志、民主党派在学校建设和发展中的作用,不断拓宽校务公开渠道,充实校务公开内容,通过“两代会”、老干部座谈会、民主党派座谈会等,就新校区选址、新建教职工住宅等重大事项广泛征求民意。注重维护师生权益,稳步提高教职工的收入,不断改善教职工的福利待遇。与2002年相比,2008年我校在职人员的年均收入增长了205%,离退休人员人均年均收入30215元,2007年的教职工个人住房公积金比2006年增长了一倍,2008年又比2007年增长了50%。同时,学校筹措资金1.4亿元启动“千套工程”,截至目前,有633户教职工选购新房或“房改房”,其中“科大雅苑”商品房310户,“房改房”283户,职工调层40户,12月底以前将完成两室一厅选房工作;已完成了198户职工住房“房产证”和“土地使用证”的办理工作;黄家湖校区周转房建设工程进展顺利,选房工作已经启动。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先后与美国、德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22所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先后选送近2000名师生到国外大学学习,2008年与新加坡义安理工学院联合培养全日制国际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实现了对外合作办学模式的新突破。学校积极整合和依靠社会资源办学,先后成立了两届董事会,分别由33家和51家董事单位组成,学校与武钢、亚洲实业公司、首安集团联合成立了“钢铁新技术研究院”等科研合作平台;有13家企业在学校设立了奖学金,奖励金额累计超过700万元。
(九) 育人环境不断改善,和谐校园建设成效显著
学校认真开展“三讲”教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积极构建和谐校园。2002年学校将“厚德博学、崇实去浮”确定为校训;2008年全方位启动了校园文化建设,建成了校史馆,完成了校歌、校标等CI设计,将武科大人的办学理念和钢铁品质凝炼到各种文化载体中,为学校人才培养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2003年、2008年学校成功举办了校庆活动,评选出两届杰出校友,总结了办学成就,联络了校友感情。学校认真开展校园综合治理工作,营造安全、稳定、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广大教职工心系学校建设发展,恪守岗位职责,勤勤恳恳,体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2005年学校荣获“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称号,2008年学校荣获“湖北省平安校园”称号,2009年学校荣获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状”。
回顾过去的八年,是武科大人始终牢记历史责任,肩负社会使命,为人才的锻造、学术的弘扬和社会价值的传承而不懈努力、奋勇前行的八年;是武科大人同心同德、开拓创新、共同建设和谐校园的八年。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上级正确领导的结果,是社会各界鼎力支持、全体教职工奋发努力、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党委和行政,向关心支持学校建设发展的各级领导和广大校友,向学校的各位老领导、离退休老同志,向全校各民主党派和党外人士,向全校师生员工,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总结过去的工作,我们深刻体会到,在发展过程中,我们的工作与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师生员工的期望还存在着差距,学校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高水平、高知名度的学科带头人还不多;高水平学科和学科团队数量较少;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还不够多;学校管理工作效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为此,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改革、务实、创新的精神,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用改革发展的新成绩来解决目前的问题和困难,实现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二、 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
各位代表,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我校秉承“厚德博学、崇实去浮”的校训精神,形成了优良校风和学风,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们确立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办学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以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坚持走内涵发展、协调发展的办学道路,不断增强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知名、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确定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第一步,从2006年到2010年,完成学校建设的基础性、关键性工作;建成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力争在管理学科建成博士点,构建布局合理的学科平台,为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奠定基础。第二步,从2011年到2015年,力争在文科、理科、医科建成博士点;建成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一批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形成优势突出的特色学科群,建成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第三步,从2016年到2020年,实现学校的中长期发展目标,把学校建设成为教育质量高、科研能力强、办学效益好、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各学科协调发展的国内知名、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今后五年,我们将继续围绕学校确定的“三步走”战略部署,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制定学校“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全国地方性一流大学。为此,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 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立校之基。要以“质量工程”为抓手,突出重点、着眼长远、重在特色,以点带面,推动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要以优势、特色专业建设带动专业建设,按照“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新兴交叉”的原则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课程建设,努力扩大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门数,推动教学改革成果与课程建设的融合;以学生实践创新活动和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带动创新教育,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教学研究促进教学改革,继续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既要重视国家级、省部级教学成果奖的申报,更要注重教改成果的实际应用;以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促进教学质量全面持续提高,进一步从严治教、严谨治学,建立并完善质量保障机制,完善教学质量考评体系。力争在新一轮国家教学质量改革工程中取得更多的成果,实现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新的突破,新增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2项,国家级特色专业1~2个,省级精品课程2~3门,省级教学成果奖7~10项。
要稳定本科生规模,密切关注并积极应对未来高考生源不足、高校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形势,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的知名度与美誉度。要稳步扩大研究生规模,着力推进研究生创新工程,实施“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计划”、“研究生学术交流资助计划”、“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计划”等工作,努力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推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思路创新、机制创新和方法创新,着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 进一步强化队伍建设,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人才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是学校上层次上水平的关键所在。要从机制上不断优化,建立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为引进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创造良好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要重点引进一批知名专家学者、学科带头人、“楚天学者”、“香涛学者”和海内外高水平大学的优秀博士、博士后等高层次人才,充实师资队伍,同时柔性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的拔尖人才为我所用。要加强人才队伍和创新团队建设,制定并落实团队建设及管理办法,培养和汇聚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教学科研团队,着力造就本学科领域的教学名师和学术领军人物。要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学术道德规范,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学风。要充分重视各类人才队伍的协调发展,在抓好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加强管理干部、教辅人员等队伍建设,为学校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要不断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人才成长发展的制度环境。要不断优化教师结构,努力提高人才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比例要超过90%,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35%,具有学科交叉背景、具有校外进修或工作经历的教师数要翻一番。要逐步落实“优秀人才培育工程”,注重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进一步加强青年教师的职前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和外语培训等工作,坚持实行导师制、助课制和试讲制度;积极落实青年教师下实验室工作锻炼制度和专业实践教育制度;定期组织授课比赛和教学观摩活动;有计划地遴选200名中青年教师出国访问研修或国内访问研修,选派50名左右中青年教师进入博士后流动站或工作站培养。
(三) 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
学科建设是学校发展中具有战略地位的基础建设,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按照“整体规划、强化基础、突出重点、形成特色、全面提高”的原则,科学制定“十二五”学科建设规划;要加强学科建设的组织领导、完善运行机制,学科建设领导小组要加强统筹规划、协调管理,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调研、规划、申报及资源统配,学术委员会要在学科方向的调整与凝炼、学术队伍的汇集与建设、重大课题的选定和申报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要加强学科建设的分类指导与分层管理,积极推进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优势学科群的发展和互动,提升学科整体水平;要加强学术团队建设,加强学术带头人的遴选与考核,充实中青年学术骨干,积极瞄准学术前沿,合理确定研究方向;要加大经费投入,今后五年继续保持每年4000万元的学科建设投入,加强对重点研究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和队伍建设的投入,加大对重点研究方向的投入力度;要以重点基地和研究机构为平台,以创新基地为依托,加强科研条件平台建设,提高承担国家、地方重大项目的能力;要进一步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加强创新激励机制建设,支持高水平的研究开发和学术活动,奖励创新成果与创新团队。要以贡献求发展,深入科学研究,促进服务社会发展,坚持以技术创新、文化创新和制度创新为主导,以科研成果转化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着力推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相结合和产学研相结合,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效益,为地方经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要确保实现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保一、争二、望三的目标,争取博士点学科门类取得新突破,争取获得更多的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积极做好MPA及其他专业学位的建设申报工作;要力争实现国家级重点学科“零”的突破,湖北省重点学科数量明显增多,培育一批优势和特色的新兴学科;要实现国家级科研平台零的突破,争取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要实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科基金项目、核心期刊论文数翻一番的目标,面上项目突破40项,重点项目达到4项以上,年纵向科研经费要突破3000万元;要力争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实现新的突破,力争每年都有新成果。
(四) 进一步推行民主管理,积极推进校务公开
民主办学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重要法宝。只有提倡民主办学、科学管理,才能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才能有效激发教职工的主人翁精神。教代会、工会是教职工对学校行使民主权利,进行民主管理的重要形式。要更好地发挥教代会、工会的作用,进一步完善以两代会为基本形式的学校民主管理和校务公开制度,进一步完善校院两级教代会、工会建设。继续推行涉及学校重大决策和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经过两代会审议、参与等决策运行机制,以保障各项决策更加民主、更加科学;进一步完善两代会提案制度和报告制度,进一步推进依法治校、规范办学行为;进一步推进校务公开工作,健全校务公开工作机制、评价机制、监督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不断拓展校务公开的范围,切实保障教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话语权和监督权,凝聚全校力量共谋发展。要突出教师在学校办学中的主体地位,积极推进教授治学,正确处理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关系,提高决策管理水平,保障学术自由,促进学术繁荣,强化教授的主人翁意识,为学校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要注重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会的作用,积极搭建联系学生、服务学生的平台,充分调动学生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畅通听取和征求学生意见建议的渠道,有效发挥学生为学校建设发展献计献策、贡献力量的作用。
(五) 进一步推进开放办学,提高服务社会能力
开放办学是广泛吸纳国内外办学经验,拓展国际国内办学资源,努力缩小与一流大学差距,切实提升学校办学实力和水平的重要途径,只有不断地扩大开放,才能最大限度地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益。要加强学校内部各个院系和部门之间相互开放,在校产、仪器设备等内部资源的使用管理上,按照“专管共享”的思路进行管理,设立开放基金,实行教学资源共享,对实验室和贵重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进行评估与奖励。要加大与国际高水平大学合作交流力度,有计划选送中层干部、骨干教师到国外重点大学和科研院所交流培训,提高合作办学层次,增强融资办学能力,扩大交流合作领域,为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开辟新渠道。要围绕学校事业发展需要,密切学校与社会各界的联系,以科技合作和人才培养为纽带,加强学校和地方政府、企业的合作,立足冶金行业优势,紧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参与湖北经济建设和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和落实与湖北省地市州政府以及20多家大型企业集团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建立服务社会和行业的长效机制。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和广大校友资源,充分发挥合作企业、校董事会成员和杰出校友在学校建设发展中的作用,积极拓展产学研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加大联合建立学生实践实习基地、校企项目和合作申报课题的力度,广泛吸引校友和社会力量在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让、合作创办学校经济实体等方面的积极参与和支持,推进企业科技进步,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六) 进一步关注改善民生,努力建设和谐校园
改善办学条件,关注民生问题,优化育人环境是学校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重要体现。要不断深化财务管理体制改革,降低学校运行成本,确保学校资金安全和稳步发展。要合理配置办学资源,加强公共资源管理,提高资源使用效益。要加大节约型校园建设力度,实行水电开支和公房使用目标管理,实质性推进管理重心下移,科学核算,规范管理,适时推行二级财务包干,充分调动二级单位的办学积极性、自主性,促进学校办学效益稳步增长。要进一步全面整治校园环境,加强校园整体规划,全面实施校园信息化建设,基本实现校园“一卡通”。要加强校医院和附属医院的改革建设工作,完善医疗管理体制,提高服务意识,改善医疗条件,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要进一步推进后勤集团管理与运行机制改革,引进竞争激励机制,进一步理顺关系,规范管理,明确任务,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和提高服务质量,满足学校的发展需求。要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积极寻找和争取机遇与政策,逐年提高教职工福利待遇,使教职工待遇水平尽早与省属高校龙头地位相匹配,继续稳步推进“千套工程”的后续工作,切实让每一位教职工共享学校改革发展成果。要继续坚持为广大教职工办好事、办实事,每年通过教代会、工会征集意见,抓住与教职工利益最密切、最直接、最紧迫的事情,列入学校年度工作目标,进一步改善教职工工作条件,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真正让广大教职工安居乐业。2010年,要结合学校岗位设置管理工作,针对国家关于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的政策文件,在广泛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出台符合学校校情的绩效管理、绩效考核及绩效分配方案,使教职工待遇与所聘岗位职责、绩效、贡献相结合,坚持多劳多得、优劳优酬,适度拉开差距,以确保学校科学发展。
各位代表,同志们!回顾过去,学校建设和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展望未来,学校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新的挑战。未来的五年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目标已经确定,任务非常艰巨,全体师生员工加快改革的愿望十分强烈。让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求真务实,团结拼搏,锐意进取,用我们的勤奋和智慧开创武科大更加美好的明天!为早日实现学校的发展蓝图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