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承办全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学术会议暨矿冶绿色发展高峰论坛
15位院士齐聚武汉 共商矿冶绿色发展之路 祝贺武科大建校120周年
校长倪红卫出席会议并致辞 张一敏教授作大会主旨报告

武科大网讯(记者谢晓丽)6月21、22日,由我校承办的第九届全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学术会议暨矿冶绿色发展高峰论坛举行,15位院士出席本次论坛,共同探讨矿冶绿色发展之路,祝贺武科大建校120周年。我校双聘院士张寿荣、毛新平出席,校长倪红卫出席会议并致辞,张一敏教授作大会主旨报告,四位青年教师在分会场作报告。


本次论坛举办了200余场高水平学术报告,1000多名矿冶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会。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理事长贾明星、北京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夏晓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原会长康义等出席论坛并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孙传尧、王国栋、邱冠周、丁文江等分别作大会主旨报告,为中国矿冶领域的工业绿色化、装备智能化、产品高质化、供给服务化指明发展方向。
与会嘉宾在致辞及报告中,均对我校办学120周年庆典表示祝贺,期待武汉科技大学为中国的矿冶事业再立新功。

大会副主席、校长倪红卫在论坛开幕式致辞,并主持大会主旨报告环节。倪红卫介绍了我校的办学历史、办学成果及我校新近获批的国家环境保护矿冶资源利用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成果。我校集全校之力,整合矿业、环境、冶金、化学等优势学科,主动对接国家环境保护发展的重大需求而建设,在冶金矿产资源清洁开发利用领域形成了清洁生产、综合利用、循环经济等具有鲜明特色的研究方向。围绕国家环境保护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实验室开展了大量创新性研究,为国家环境保护和管理决策提供了科学理论和技术支持。

大会执行主席、张一敏教授主持开幕式并做大会主旨报告“钒页岩利用技术进展”,获论坛学术委员会高度肯定。蔡震雷、袁益忠、薛楠楠、张锦化等四位青年教师在分会场作口头报告。
本次论坛突破行业和专业界限,涵盖有色、黑色、能源、化工、非金属、环保等不同行业,贯穿选矿、冶金、材料产业链,倡导跨界创新和协同创新。

“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约束性压力,倒逼能源结构转型,减碳加氢提高能量密度是大势所趋。”干勇院士为中国矿产资源强国战略把脉。“与抽水蓄能、压缩空气、二次电池等储能方式相比,氢储能具有环境约束少、规模适应性宽、投资成本低、环境友好等显著优势,在未来全球能源结构变革中占据重要地位。”干勇院士在论坛报告中指出,“在燃料电池汽车中,氢燃料加注3-5分钟,续驶里程即可达500公里以上;在深海潜器和无人机等领域,氢燃料电池持续供电时间长、运行安静、红外辐射少,可用于资源探测、应急救灾、军事侦察,对国家安全意义重大。”

全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学术会议自1982年首次举办以来,每2-4年举办一届,是国内规格高、影响大、权威性的专业学术会议,有效推动了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技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