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领导讲话

刘华才在2009年科技工作大会闭幕式上的讲话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编辑: 发布时间:2009-12-07 浏览次数:

党委书记 刘华才

(2009年11月28日)

各位老师、同志们:

经过全体与会代表的共同努力,武汉科技大学2009年科技工作会议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开得十分成功。在此,我谨代表校党委、校行政向会议取得圆满成功表示热烈的祝贺!

在这次会议上,孔校长做了主题报告,对过去几年来我学校科技工作进行了全面回顾,客观总结了成绩,认真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了今后进一步加强我校科技工作的基本思路与措施。报告全面、客观、深刻,我完全赞同。会议还对科技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了表彰,7个学院做了大会经验交流,值得大家学习借鉴。分组讨论中,大家围绕校长报告和有关文件征求意见稿进行了深入讨论,刚才8位代表分别介绍了小组讨论情况,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会后请科技处收集汇总,对合理化建议予以采纳。可以说,这次会议是一次统一思想、增强信心、凝聚力量的大会,是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对于做好我校“十二五”科技工作发展规划和今后的科技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希望各位与会代表认真领会这次会议精神,并把其要义贯彻到以后的科技工作中。为了进一步做好今后的工作,结合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下面,我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审时度势,充分发挥我校优势和特色,主动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

高等学校既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又是生产、传播和知识创新的源头,是国家创新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在知识创新的过程中培养优秀的创造性人才,在不断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源源不断地产出科技创新成果。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互动是重点大学的一个重要特征。一所大学如果没有一流的科研,就不可能建成一流的学科;如果没有一流的学科,不可能凝聚和造就一流的师资;如果没有一流的师资,就不可能培养出一流的学生,也不可能产出一流的科研成果,更不可能建设出一流的大学。

当前,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高校之间的竞争已转化为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竞争,都在致力于发展优势和特色,以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科技创新能力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中之重。冷静思考,虽然从一些具体指标分析,我校在省属高校中具有一定优势,但孔校长报告中指出的五个不足是客观中肯的,我们不仅与国内同行业重点大学(如北科大、东北大学)在科技创新能力上还有很大差距,而且与省内院校在某些方面(如国家基金项目和自主创新)也存在差距,特别是在重大基础研究领域的研究水平和重大研究项目的承担能力上更为明显。我们要正确看待和评价我们所取得的成绩是五十多年的积淀和业绩,沁透着前辈的心血和汗水。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卧薪尝胆,发愤图强,古人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地需要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进而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为此,我们必须做到:

一要面向国家发展战略,立足行业需求,以创新促发展。科技创新是高校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服务和贡献的主要职能之一,我们必须坚持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把学校的发展放在国家发展以及世界发展的大视野中去思考,以国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为导向,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知识创新体系中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紧紧抓住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在国家和地方政府“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引导下,统筹当前与长远,把握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为创新型国家建设贡献力量。同时,也只有把握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紧密结合国家的钢铁等十大产业振兴计划以及节能减排研究,才能够更好地找准学校的发展支撑点。

同时,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也为高校科技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我校的科技工作要充分发挥学校的学科优势和特色,围绕着国家创新体系和企业的技术创新,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着力解决关系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特别是要围绕服务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关注民生、和谐社会建设以及应对金融危机等方面提供科技和知识支撑,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主动为国家、为行业、为地方的发展作贡献。要敢于和善于面向市场,在开拓领域和拓宽自身的生存发展空间中,以更好的服务求得社会更大的支持,以更大的贡献求得学校更好的发展。

二要凝炼学科方向,整合科技资源,以特色创优势。高校的科学研究离不开学科的建设与支撑,而高校学科的交叉与交融已经成为当前学科发展的趋势。要充分发挥我校学科特色鲜明、多学科交叉和良好的科研氛围,加强交叉学科研究和原创性研究。积极推进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优势学科群的发展和互动,提升学科整体水平。要加大对重大科技项目的培植和预研,提高综合和集成能力,力争取得一批原创性的研究成果。

坚持以重点基地和研究机构为平台,以创新基地为依托,加强科研条件平台建设。学校科研基地建设的定位要突出学校特色,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科研基地应着力凝练研究方向、明确发展目标,凝炼出与国家发展密切相关的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的发展目标和研究方向。认真分析和研究我校实验室现有的研究基础、实力和优势,发现和培育潜在的优势和特色研究领域。并选好各学科方向的学科带头人,配备好研究梯队,围绕主要任务和研究方向设立自主研究课题,组织团队开展持续深入的系统性研究。

目前,学校已经有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也形成了国家级培育基地、省部级重点科研基地、校级重点科研基地这三类不同层次的科研基地与创新平台。但还没有国家级的重点实验室,与学校科技事业发展的要求相比,也还有差距。学校各级领导应当以战略家的眼光,高度关注科研基地的建设,尤其是支持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科技创新基地的建设。

要整合科技资源。一方面我们学校人均研究经费很低,投入不够;另一方面,重复建设、重复购置的现象存在,学院学科专业之间、实验室之间和研究人员之间,科技资源相互封锁,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面临多方面的困难,科技资源共享难。要通过科研管理体制与机制创新,进一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要加强组织和协调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预研项目、重大科技专项的申报。要开辟科研领域新渠道,主动向国防科技研究进军。我校在国防科技领域(如新材料等)研究方面,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优势,可以借助国防科技发展的机遇,通过承担国防科研任务,为国防现代化服务,提升我校的科研水平和影响力。

三要坚持体制改革,加快成果转化,以贡献求发展。为了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学校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主动适应国家政策导向和行业发展战略,自觉融入国家和钢铁冶金行业创新体系,推进和加强与企业科技合作,加快成果转化,以特色求发展。近年来,学校一直在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先后与武钢集团成立了“武钢—武科大钢铁新技术研究院”,与广钢、韶钢等钢铁企业、与亚洲实业公司、与首安集团等公司开展合作。这些合作模式对推进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发挥了重要作,但同时合作方式总体来说还比较单一,主要以项目合作为主,缺乏深层次的战略合作。而企业也以提高效益为目标,他们不仅仅与武汉科技大学建立有合作关系,和其他高校也有。武钢集团就明确提出来,与其合作的武科大、华中大,哪个更能够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更能出科研成果,他们就更支持谁,更愿意与谁合作。因此,我们必须确立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主导战略,大胆探索新型的企校联合机制,重点开展与企业合作建立研发基地或研发平台、合作建立工业(技术)开发研究院、建立联合研究实体、研究基金等形式,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提高校内科技资源的社会开放度和共享性,建立众多的具有长效机制的企校共建研发平台,全面推进学校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转换,从而为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行业的科技进步与地方国民经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提升学校的社会声誉,实现企业、社会对学校更多的支持与关注,实现双方的共赢。

二、科学规划,深化改革,不断提升科研水平和整体竞争力

当前,学校事业发展已处于十分关键的战略转型时期,处在向高水平大学奋力攀登的新起点,学校确定了近期目标是建设“全国地方性一流大学”(针对985、211、全国地方性大学),中长期目标是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这是事关学校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其核心就是要把全面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作为战略发展的主线,这是学校发展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近年来,学校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的全局工作,坚持内涵发展、协调发展的办学思路,大力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战略,学校的科技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成绩显著。面向未来,校长报告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任重道远。与整个国内外的发展趋势和竞争态势相比,我们可能还准备不足,必须认真思考,紧密结合校情,遵循科技发展客观规律,着力解决我们前进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一要科学制定发展规划。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研讨加强学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做好学校“十二五”科技规划有关工作。没有科学长远的发展规划,工作就不会健康持续发展。制订好学科建设发展规划,这是我们学校加强科技工作的重要建设内容。目前,部分学院还存在对本学科专业的优势特色及发展缺乏科学定位,部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还缺乏中长期科学研究规划和发展目标,以致难以形成长期稳定、具有突破性的研究方向。学校要对各学科专业的优势特色及发展目标进行合理定位,确立学校科学研究的发展目标,制定全面科学的中长期科学研究规划和发展规划。要确定一个高标准的目标定位,跟随国内国外的前沿发展趋势,确定我们的建设方向,要瞄准国家和区域建设的重大需求,来制订我们学科建设的科技工作的目标和发展计划。

二要深化科研体制改革。随着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要求高校进一步加大学科专业结构和师资队伍结构的调整和整合,加强科研管理机制创新和制度建设,优化创新环境,增强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应该说学校现有的科技工作管理办法在过去的建设发展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也为推动学校的科研工作管理、取得大的科技成果做出了贡献。但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们的管理制度、管理方式、管理模式都有待改革和完善,因此进一步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加强创新激励机制建设,将是我们近期推进科技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这次会议中,学校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工作、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等相关制度的讨论稿,在讨论过程中,大家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和意见,学校将修改完善后下发,这将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我们武汉科技大学科技工作管理的重要文件和指针。

三要加强科研队伍建设。科技队伍是学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是学校创新体系建设、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我们要出科研成果,要培养创新人才,要建设一流大学,就必须有优秀的师资队伍。学校要科学规划学校人才体系建设,重点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注重领军人物的培养与引进,实施学校科技创新团队计划,建设优秀人才群体,汇聚优秀人才,形成一批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人才群体。充分利用“楚天学者”、“香涛学者”特聘教授岗位,引进一批有影响的高水平学者;实施“中青年骨干教师国内外访学”计划,加大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加速学科带头人培养和学术梯队建设,抓紧培养一批年轻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要鼓励学院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逐步优化科技团队的梯队结构,探索稳定长效的创新团队合作机制,提升科技团队的总体创新能力。要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

三、加强领导,科学管理,努力开创科技工作新局面

科技工作是学校发展中一项的长期而又十分重要的工作,其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意义深远,直接关系着学校的办学质量与科学发展,如果说教学质量是立校之本的话,那么,科研水平就是立校之魂。我们要高度重视学校科技工作,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科学管理,不断提高学校科研水平。

一是要加强领导,营造良好的科技工作环境和氛围。学校各级领导都应当以战略家的眼光,高度重视科技工作,一定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技强校的战略高度出发,加强和改善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切实把科技工作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结合实际、统筹谋划,制定和实施正确有效的促进科技工作发展的办法和措施,扎实推进科技工作向前发展。学校和中层领导在统筹学校发展和谋划科研工作时,还要有全局观念和战略思维,正确处理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三者关系。对于我校而言,教学的中心地位不能动摇,教师首先要搞好教学,提高教育质量;同时,科学研究反映水平,不能要求所有教师都一样的科研标准,但教授、副教授、博士必须要有高质量的科研技术成果或核心期刊论文。还要正确处理好理工科、医科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关系,正确处理好重点与一般的关系,有所为有所不为。在科研工作上,要驾御好三架马车(论文、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平衡两个轮子(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或横向项目和纵向项目),实现一个目标(多出自主性和原创性成果),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学校管理者要为科技人员从事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优良的政策与服务环境;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实现个人自身价值与推动学校发展相统一,争做科技创新的标兵、拼搏奉献的楷模。

二是要强化责任,健全和完善科研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评价指标体系与考核制度,是促进科技事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学校将修订和完善科研考核办法,制定《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科研津贴发放及业绩奖励办法》、《技术合同管理办法》,对基础研究、技术开发等分类评价,改进对教师科研工作、科研成果的评价,在某些方面就要因人而异,因学科专业而异。鼓励自由探索,宽容失败,不求全责备。

在此,我要特别强调,要加强学风建设,恪守学术精神和职业道德,克服学术浮躁,杜绝学术腐败。科学研究以创新为灵魂,以质量为生命,急功近利或不劳而获都是没有出路的,追求数量不顾质量、粗制滥造也不可能取得高水平研究成果。最近学校研究起草《武汉科技大学学术道德行为规范及管理办法》已经校学术委员会审定通过,目的就是要加强学术道德建设,鼓励科技创新,建立和完善学术规范,端正学术风气,崇尚诚实劳动,营造良好学术氛围。

三是要科学管理,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科技管理队伍。与部属高校相比,对于我们这样一所科研综合条件较差的大学来说,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取得优势,必须凭借科学而有效地的管理,以放大学校整个系统的整体功能,充分发挥科研要素的最大潜能,在相同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下,取得更好的效益。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专兼结合的科技管理队伍是学校科技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学校不仅要造就、凝聚一批知名的教授和科学家,还应当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熟悉科技创新规律、有领导才能的组织管理专家,培养和汇聚一批热爱管理工作、事业心强、真抓实干、职业道德高尚、富于开拓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科技管理人才。同时,需要我们的管理者牢固树立以教师为本的理念,全心全意为教学科研服务,变管理为服务,管而不死,活而不乱。不仅要恪尽职守,还要科学管理,善于统筹和协调内部与外部、微观与宏观、局部与全局的关系,营造科技工作的和谐的生态环境。

同志们,科技工作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建设和科学发展的基石,是培养和造就名师大师的舞台。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我们有信心做好科技工作,为学校科学发展做出历史性贡献。让我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以脚踏实地的作风,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努力实现学校科技工作的再上新台阶,再创新局面,为祖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上一条:孔建益在第三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第三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 下一条:孔建益在2009年科技工作大会上的讲话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