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 为建设国内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斗
现在,我代表中共武汉科技大学第一届委员会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中共武汉科技大学第二次代表大会,是我校进入21世纪召开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也是我们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总结过去十二年来学校党的建设和办学所取得的成绩与经验,正确分析和认识学校当前面临的形势和挑战,确定今后五年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动员全体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员工进一步解放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快推进学校改革、建设和发展步伐,为把我校建设成为国内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斗。
我校上届党代会是1998年6月召开的。过去的十二年,是武汉科技大学经受住各种矛盾和困难的考验而不断发展壮大的十二年。十二年来,我们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在党的建设、人才培养、教学、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学校党委始终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为学校科学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党的思想建设扎实推进。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思想理论建设,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把握学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坚持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加强领导干部的理论学习,使领导班子驾驭全局、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
2000年10月至12月开展了“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活动,全校33个党总支、106个党支部、2300名党员、188名处级以上党员干部参加学习,广大党员和干部在思想上有了明显提高,作风上有了明显转变,纪律上有了明显增强,有力地促进了校风学风建设。
2005年8月至11月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全校25个分党委(党总支、直属党支部)、266个党支部、6231名党员、179名处级以上党员干部参加学习,广大党员思想政治素质得到提高,党员的宗旨意识得到强化,基层组织凝聚力得到加强,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各项工作。
2009年3月至7月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校28个分党委(党总支、直属党支部)、516个党支部、10427名党员、197名处级以上党员干部参加了学习实践活动。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等问题,广大党员和干部在深入学习中提高了思想觉悟,在解放思想中形成了发展共识,进一步增强了办好武科大的信心和决心。
党的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基层组织建设,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组织体系、工作体系和制度体系,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加强。坚持干部“四化”方针,大力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实行干部轮岗交流、公开选拔、竞争上岗,选贤任能,使干部队伍在新老交替中不断加强。加强教育和培训,党校累计培训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56000多人次,使党员和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党员成为学校事业发展的骨干力量。加强在大学生中培养和发展党员,截止到2009年12月在校学生党员比例达到15.71%,实现了本科生“一年级有党员、高年级党支部建在班上”的目标。十二年来,共发展党员25184人;先后有217个基层组织、1383名党员和154名党务工作者受到学校表彰;有7个基层组织、13名优秀共产党员、9名优秀党务工作者受到上级党组织的表彰。
党风廉政建设取得实效。学校一贯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党风政风主流是好的,但是,也出现了吴国民、刘光临等违法犯罪的惨痛教训。十二年来,共处理违法违纪党员13人。近年来,学校党委认真汲取教训,以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为基础,以党风廉政制度建设为重点,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抓手,深入治理商业贿赂,狠抓反腐倡廉工作,党风廉政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党的制度建设逐步完善。认真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突出党委集体领导,支持校长依法行使职权;严格遵守党委常委会议事规则、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坚持“三重一大”等事项集体决策。加强制度建设与创新,健全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实行拟任人选差额考察制、票决制、任前公示制、试用期制等;严格执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校领导述职述廉制度。推进党务校务公开,建立了情况通报制度、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促进了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
学校党委一贯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注重依法治校,民主办学;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断改进和加强德育与思想政治工作,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
加强德育工作,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积极探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使之更加贴近学生,更具有针对性。坚持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为主旋律,注重在大学生中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扎实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坚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校连年被中宣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等授予全国“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称号。成立了大学生资助中心,不断完善资助工作体系,着力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学生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加强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就业创业观念,促进毕业生积极就业。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都在90%以上,2009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形成了优良的校风和学风。学校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通过评比表彰优秀教师和“三育人”先进个人等活动,充分发挥教职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作用。广大教师秉承“为人师表、敬业奉献”的教师风范,严谨治学,教书育人,涌现了一批优秀教师和师德楷模。高度重视学风建设,通过健全制度、严格管理、加强教育,积极引导,构建了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形成了“沉静好学、知行合一”的优良学风。
坚持民主办学,注重维护师生员工合法权益。学校坚持依法治校,民主管理,大力推进党务公开和校务公开,坚持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落实师生员工在办学中的参与权和监督权。加强对工会、共青团、学生会和统战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和各民主党派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民主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作用。大力加强和改进离退休工作,离退休老同志为学校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维护师生权益,重视信访工作,建立健全良好的沟通机制,努力解决师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逐步提高教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的待遇,不断改善教职工工作和生活条件。2007年启动办理教职工住房“双证”工作,“千套安居工程”改善和调整教职工住房已达1613户,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职工的住房困难。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升学校软实力。学校注重校园文明建设和大学精神的培育,开展了教育思想大讨论,进一步明确了办学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建成了校史馆,完成了校歌、学校CI标识设计等工作。高度重视校友工作,校友会在民政厅依法注册,评选了两届杰出校友,经常邀请优秀校友举办励志报告和论坛,把校友资源作为办学的重要资源。2003年校庆活动时,成立了首届董事会,成功举办了“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和“著名专家学者论坛”等活动。2008年隆重举行了110周年校庆,进一步总结了办学历史,宣传了办学成就,凝聚了校友力量,极大地提升了学校的美誉度。坚持正确的思想和舆论导向,密切关注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热点问题,针对性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及时发现和消除不稳定因素,认真做好校园综合治理工作,营造安全、和谐的校园育人环境。新闻宣传工作成效显著,中央、地方媒体广泛报道学校办学成就,提高了学校内部凝聚力和社会影响力。学校先后被评为湖北省党建先进集体、最佳文明单位,2009年被授予湖北“五一劳动奖状”,荣获省级“安全文明校园”称号。
学校党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围绕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中心工作,真抓实干,克难奋进,促进了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抢抓发展机遇,办学条件实现历史性跨越。根据国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需要,1998年我校成为第一批中央与地方共建的划转院校并成为湖北省属重点大学,1999年更名为武汉科技大学。学校紧紧抓住高等教育发展机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与1998年相比,各类全日制在校学生由12863人增至34619人,校园面积由804.3亩增至2705.84亩,校舍建筑面积由32.95万平方米增至103.94万平方米, 图书馆面积由2万平方米增至6.39万平方米,体育场馆面积由5.58万平方米增至12万平方米,学校总资产由2.85亿增至26.45亿元。积极推进后勤社会化和校办产业体制改革,各项管理和服务再上新台阶。启动黄家湖新校区建设以来,办学条件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04年武汉铁路局中心医院划归我校管理并更名为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医院(临床学院),同时与武钢总医院、武汉市普仁医院、汉阳医院、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共建非直属附属医院,为医学人才的培养和医学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2007年以来,学校进一步调整了校区规划和布局,形成了在青山校区、黄家湖校区举办全日制本专科生和研究生教育、洪山校区举办继续教育的办学格局,使学校办学资源得到进一步整合和优化,为学校未来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先后联合举办了中南分校、城市学院和外语外事学院,积极发展继续教育,极大地拓展了办学资源。国际交流与合作渠道进一步拓宽,与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联合办学,与日本北见工业大学、东京电器通信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建立了四校联盟,与德国弗莱贝格工业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与美国华盛本大学、日本茨城大学互派留学生,与新加坡义安理工学院联合培养人才等等,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坚持质量立校,教学工作水平稳步提升。学校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立校,坚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不动摇,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精心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学校以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为契机,认真开展评建创优工作,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成绩优秀。在教育部实施的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特色专业5个,国家精品课程5门,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2009年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学生在国际国内科技创新和技能竞赛中,多次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特等奖、全国大学生嵌入式系统设计大赛一等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国际炼钢挑战赛冠军等奖励;“攀登者”机器人足球队先后荣获6次世界冠军、10次全国冠军,大学生女篮多次获得全国冠军。2009年本科生考研率为22.79%,就业形势良好,毕业生综合素质和质量得到社会广泛好评,在全国享有盛名,实现了办学规模、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学校坚持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核心,以培养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为重点,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采取多种措施,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优秀人才,大力推进教学名师和团队建设计划,师资队伍整体水平进一步提升。与1998年相比,新增双聘院士5人、“楚天学者”特聘教授16人、入选国家及湖北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17人;荣获“全国优秀教师”4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教授、副教授比例由36.1%上升为49.5%,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比例由20.9%上升为80.9%,初步形成了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发展趋势良好的师资队伍,为建设国内高水平大学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彰显学科特色,科研服务社会成绩显著。学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时调整学院和学科专业设置,形成了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学科格局。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培育品牌与特色专业,积极拓展和扶持新办专业。在52个本科专业中,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0个省级品牌专业,形成了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本科专业体系。学科建设成效显著,现有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国家重点学科(培育)1个,省级重点学科27个、优势学科2个、特色学科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52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17个,获批MBA专业学位点。2009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发布的全国高校学科排名中,我校2个一级学科再次跻身全国高校前十名,14个一级学科位列全国高校前五十名。
学校坚持特色兴校战略,确立了立足冶金行业显优势,服务经济社会求发展的办学思路,着力构建科技创新体系,科技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6年以来共获国家“973”、“863”、国家科技支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以及省部级纵向项目486项;科研经费连年过亿元,科研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70余项。2007-2009年共获国家科技大奖7项,其中,由张一敏、祝洪喜、王光华等三位教授领衔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连续三年分别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我校参与完成的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学校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养基地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7个,省级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个。学校与武汉钢铁(集团)公司联合成立了“国家硅钢技术研究中心”和“钢铁新技术研究院”,先后与武钢、攀钢、广钢、韶钢、湘钢、涟钢、邯钢、柳钢、水钢、山西海鑫和亚洲实业公司等20多家大中型企业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产学研合作进入快车道。学校成立了“国际钢铁研究院”、“绿色制造与节能减排研究中心”、“中国县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中小企业研究中心”、“亚洲医学中心”等,全面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科技服务湖北先进单位”光荣称号。
回顾过去的十二年,是武汉科技大学始终肩负神圣使命、牢记社会责任、克难奋进的十二年;是武科大全体师生员工同心同德、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的十二年。成绩来之不易,是上级党组织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广大校友、社会各界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全校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奋发努力、广大师生员工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党委向关心支持武汉科技大学建设和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和广大校友,向全体共产党员和全校师生员工,向学校的各位老领导、离退休老同志、各民主党派和党外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十二年的工作,总结办学成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要办好武汉科技大学,必须坚持以下四条基本经验:
第一,发展是硬道理——必须牢牢抓住发展这个主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规模、质量、效益和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只有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才能保证学校又好又快地发展。
第二,质量是生命线——必须坚持育人为本,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正确处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关系;只有牢固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战略,才能保持学校的生机与活力。
第三,党的领导是保证——必须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加强和改进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性作用;只有不断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紧密依靠全体共产党员和广大师生员工,充分调动广大干部和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才能促进学校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四,改革创新是动力——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不断推进学校改革和发展;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拼搏,艰苦奋斗,才能不断创造出新的业绩。
当然,在总结办学成绩和经验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学校党委的工作与时代发展的要求、与师生员工的期望还存在差距,学校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比如多校区办学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沉重的债务负担影响到办学效益;基层党组织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党的先进性和长效机制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建设仍需加强,管理工作水平和效率亟待提高等等。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认真加以解决。
从现在到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我校加快发展、提升水平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党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等一系列战略部署以及武汉城市圈和“两型”社会建设,为我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为高等教育发展制定了宏伟蓝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共湖北省委《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党的建设、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在省属院校中实施争创国内高水平大学建设工程,为我校未来建设和发展明确了奋斗目标。面对新的发展机遇、新的竞争和挑战,我们要有强烈的发展意识和竞争意识,自觉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锐意创新,加快发展,努力实现武汉科技大学的新跨越。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以立德树人为学校的根本任务,以改革创新为发展的动力,以提高质量为发展的核心,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抢抓发展机遇,注重内涵建设,坚持特色办学,努力实现学校又好又快地发展。
学习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认真落实湖北省委关于实施“争创国内高水平大学建设工程”的意见,全面实施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力争把学校建成办学特色鲜明、钢铁冶金及相关学科优势突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国内高水平大学。
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内涵发展的办学治校理念,围绕学校的中心任务和发展目标,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大力推进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战略。坚持以创新促进科学发展,力求在教育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等方面有所作为。坚持以学科建设促进全面发展,力争建成国家重点学科,在工科学科门类建成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并在其他学科门类博士点建设有所突破,不断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坚持以内涵发展促进协调发展,力求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促进学校科学发展。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必须齐心协力,扎实工作,努力完成以下五个方面的主要任务:
(一)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使学生坚定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加强军训和国防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坚持教育创新,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专业结构调整;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学科专业。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以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为核心,以建设精品课程为重点,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密切与产业和行业的联系,加强紧缺人才培养。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全面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健全和完善教学质量考评体系,从严治教,从严管理,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坚持能力为重,促进全面发展。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改革,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加强学风建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成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开展各类学生科技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加强体育教学和群众性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加强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做好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使我校本科生就业率年年保持在90%以上。
深化改革,创新研究生教育与管理。进一步完善学校与学院两级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推进培养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健全完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加强博士硕士学位点建设,调整和优化研究生培养结构,与大中型企事业单位联合建设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深化研究生教学改革与创新,科学设计有利于研究生个性发展的培养方案,强化培养过程管理,加强学风和学术道德建设,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二)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提升核心竞争力
坚定不移地推进人才强校战略。科学制定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围绕培养、引进、使用三个环节,整体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制度创新,积极推进岗位职务聘任制度建设,完善人才使用和流动机制。根据我校发展战略和建设目标,到2015年,使学校专任教师队伍总数达到1600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比例达到90%,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40%。
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启动拔尖学科带头人培育工程,选拔和培养50名在国内外学术界有影响的学科领军人物和教学名师;继续实施“楚天学者计划”、“香涛学者计划”,选拔和培养100名45岁以下的站在学科前沿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教学名师;选拔和培养200名35岁左右的优秀青年学术骨干,着力培养一大批具有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有发展潜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加强教师团队建设,汇聚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高水平教师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加强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力争入选国家“千人计划”、“杰出青年”等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
进一步强化师德师风建设。通过评选师德师风标兵,在教师中大力倡导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人格风范和教风,倡导坚持真理、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倡导一丝不苟、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倡导团结一致、合力攻关的协作精神。秉承“厚德博学、崇实去浮”的校训精神,强化学术道德建设,反对学术浮躁,坚决遏制学术造假和学术腐败等学术不端行为,形成良好的校风和学风。
重视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和协调发展。在抓好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加强管理干部、教辅人员以及各类专业技术等人才队伍建设,以用为本,整体开发,着力提升人才队伍素质。通过良好的政策导向和切实可行的措施,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人才成长的体制环境,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为建设高水平大学提供人才保证。
(三) 优化学科结构,积极融入创新型国家建设,不断提高学术水平
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形成优势学科突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格局。要根据国家发展战略,瞄准国家及区域发展需求和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需要,不断调整优化学科结构,加强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建设,形成符合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发展、适应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学科体系。到2015年,力争建成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省级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加强钢铁冶金及相关优势学科建设,优先发展高新技术和新兴学科;加强基础学科建设,大力发展应用性学科,形成优势学科与特色学科相统一、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相结合、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相促进、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格局。
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努力构建有特色、高水平的学科创新体系。创新是学科建设的灵魂,要瞄准学科发展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集中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高新技术研发项目,提升承担重大项目的能力,努力形成具有我校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紧密结合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需要,强化学科内涵建设,鼓励学术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围绕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建设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学科创新体系。加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设,建成一批高水平的重点研究基地和学科创新平台。加强学科点建设,到2015年,实现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零的突破,力争拓宽博士点学科门类,争取更多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推进与华中科技大学的深度合作,力争在共建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以及博士点建设等方面实现突破。
以主动融入国家自主创新建设为目标,积极服务于经济社会建设。围绕创新型国家建设、信息社会发展需要以及行业需求,抓住东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机遇,充分发挥我校特色和优势,主动与企业及大学、科研院所合作,积极开展节能减排、资源循环综合利用、技术创新等方面的研究,多出高水平科研论文和专利,在钢铁冶金关键技术领域实现重大突破,产生一批原创性科学技术成果,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加强自然科学、管理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着力推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相结合,促进科研与教学以及学术成果转化,不断提高学术水平,为社会进步和行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四) 坚持开放办学,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逐步提升国际化水平
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提升我校的办学实力。加强与国内外大学、科研院所以及社会的广泛交流与合作,是争创高水平大学的必由之路。通过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以开放促创新,以开放促发展,不断提升我校办学实力和社会影响力。加强高等教育研究,学习和借鉴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先进教育理念和办学经验,推进学校全面进步和持续发展。
坚持面向世界办学,在国际学术交流中提升国际化水平。继续扩大同国外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稳固的校际合作关系,与世界高水平大学、著名企业和社会机构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聘请国外知名教授学者来校任教、讲学,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事业。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出国进修和科研合作,输送学生到国外高校学习深造;组织国际学术会议,参与双边或多边重大课题的研究;与国外企业或社会机构共建研究开发中心、联合实验室,在国际学术交流中不断提升学校的地位和水平。
坚持面向社会办学,在合作与交流中提高竞争实力。加强与社会的广泛联系,与政府、企业和其他高校开展多途径、多形式、多层次的联合办学和合作,以服务促发展,以贡献求支持。继续发挥行业优势,积极与大中型企事业单位联合办学,建立学生实习、就业基地,力求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互利互惠,实现双赢。加强与重点中学的交流与合作,建立优质生源基地。认真做好校友会工作,继续评选和表彰杰出校友,充分发挥校友资源在办学中的积极作用。做好董事会工作,进一步密切学校与社会各界的联系,扩展教育资源,积极发挥社会力量办学,促进科技合作和人才培养。
(五) 深化校内管理体制改革,坚持勤俭办学,不断提高办学效益
深化校内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管理效能。积极推进学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管理制度,真正实现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依法治校。不断探索和完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扩大学院办学自主权,充分发挥学院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方面的重要作用。深化人事制度、财务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不断提高教职工待遇,充分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坚持勤俭办学,提高办学效益。面对多校区办学的实际,加强现有教育资源的整合与管理,努力提高办学效益。加强财经管理,科学调度和使用资金,在继续主动争取政府支持和投入的同时,开源节流,增收节支,充分利用校内资源,适时有效地化解债务。在合理分配、科学管理教育资源的基础上,逐步实行现有办学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加强审计和监察工作,强化对办学经费的审计和监督,提高办学经费的使用效益;加强学校国有资产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学校资产的有效使用和保值增值。坚持改革创新、规范管理、稳步发展的方针,积极推进校办企业改制,进一步提高校办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为社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加强学校基本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坚持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正确方向,切实加强后勤与基建工作,实现科学管理。继续深化后勤改革,进一步理顺关系,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强校园绿化、美化和管理,优化育人环境。加强安全保卫工作,建设安全文明校园。加强网络信息中心建设,提高学校信息化水平,确保学校网络和信息安全。加强图书馆、学报和档案工作,为教学、科研和学校的建设发展服务。加强校医院建设,提高医疗水平,为师生员工提供优质的服务。加快推进家属区危房改造工程,积极妥善地解决教职工的住房问题。
三、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党的建设,推进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高校党组织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光荣使命,承担着领导学校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重任。学校能不能实现科学发展,关键在党的正确领导,党的坚强领导是我们推进学校事业科学发展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保证。
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为改革发展提供思想保证。面对复杂的办学环境,要切实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牢牢把握党对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学校的改革、建设和发展。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师生员工,使广大党员干部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观念,增强发展意识,使各级党组织成为团结带领师生员工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坚强核心,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的强大力量,促进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加强德育与思想政治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立德树人,以德为先。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教育为基础,着力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政治理论课教育,深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切实增强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努力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推进学校科学发展。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是高校党组织的显著特征。面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和新考验,各级党组织更应该把学习作为政治责任和需要,全体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应当自觉做学习的模范,向理论学习,向实践学习,把校院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学习型领导集体, 把学校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要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开展学习,学习党章,学习理论,学习新知识,重在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理论素养、工作能力和水平。坚持校院两级中心组学习制度,使其学习内容系统化,学习制度规范化,切实提升领导干部素养,提高办学水平。
(二) 加强组织建设,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办学治校能力
以提高领导干部的办学治校能力为重点,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在复杂的办学环境和激烈的竞争中,要实现学校的科学发展,校院两级领导班子建设至关重要。要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整改方案,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不断提高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水平。加强领导班子能力建设,着力提升校院两级领导班子办学治校的能力、推进改革发展的能力、化解风险的能力和建设和谐校园的能力,把握发展规律,增强预见性和前瞻性,促进科学发展。
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进一步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确保公平公正、选贤任能。提拔干部继续实行公开竞岗、差额考察、票决、任前公示和试用期等制度,重要岗位的干部要经过党委全委会票决,常委会每年要向全委会报告干部工作。加强干部队伍的培养和教育,着力提升干部的思想政治素养,切实增强大局意识和奉献精神。加强党务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重视年轻干部、妇女干部和党外干部的培养和选拔,为推动学校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促进基层组织建设。高度重视基层支部建设,坚持和完善组织生活制度,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方式,推进学习型党支部建设。认真开展“五好”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的创先争优活动,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立德树人,服务群众,促进发展。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原则,在进一步做好发展青年大学生党员工作的同时,做好在青年教师、特别是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中发展党员的工作。
(三)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切实增强干部的宗旨意识和责任意识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着力解决学校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是党永葆生机与活力的保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照抄照搬、本本主义,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研究解决当前学校建设与发展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坚持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师生员工服务。坚持实行校领导联系学院、联系师生和接待日等制度,深入基层、深入师生,密切联系群众,善于集中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地调动师生员工在办学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相信群众和依靠群众,对群众负责,把一切为了师生员工、一切依靠师生员工作为学校制定政策的基本依据,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牢记全心全意为师生员工服务的宗旨,把师生员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事情抓实抓好。
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切实增强宗旨意识和责任感。加强干部的教育和管理,正确对待权力、地位和自身利益,爱岗敬业,淡泊名利,不计得失,甘于奉献。自觉遵守党的政治纪律,讲党性、守信念、立党为公,襟怀坦白;讲纪律、顾大局,令行禁止,雷厉风行。讲政治,树正气,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坚决反对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反对铺张浪费和大手大脚,坚决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强化干部问责制度,聘请机关作风建设巡视员,加强监督和督办,坚决反对软弱涣散、不思进取和得过且过。坚持以良好的党风和干部作风促进校风学风建设,为学校营造和谐的发展环境和思想氛围。
(四) 加强党的制度建设,认真做好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工作
健全和完善党的制度建设,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努力实现党委领导、校长负责的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努力实现党政集体领导,共同负责,共谋发展。坚持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处级以上干部任免票决制,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完善党员干部工作报告制度,严格执行领导干部责任追究。大力推进党务公开、校务公开,健全完善重要事项情况通报制度、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坚持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和学生会等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
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共创学校美好未来。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在办学治校中的积极性,“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坚持民主协商制度,自觉接受民主监督,最大限度地激发学校各方面成员的智慧和创造活力,不断提高民主办学和科学决策水平。
全面做好离退休老同志工作,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共建共享。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老职工为学校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学校的宝贵财富。要自觉增强做好离退休工作的政治责任感,用发展的理念、统筹兼顾的理念、和谐的理念,认真做好离退休人员的各项工作。坚决执行和落实上级文件精神和要求,认真落实待遇,加强服务和保障。要根据离退休老同志的身体、精力、专长和志趣,充分发挥他们在学校改革、建设和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发扬优良传统和作风,为学校教育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以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工作为契机,推进党内民主建设。试行党代会常任制,使学校党的代表大会成为名副其实的最高决策机关和最高监督机关,保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领导职责得以实现,是高校党建工作的创新工程。我校作为试点单位,主要任务:一是要以实行党代会年会制为重点,健全党代会的工作制度,制定常任制工作方案、年会制实施办法、党代表任期制实施办法;建立和完善党代会选举制度、工作报告制度、提案工作制度以及党代表履行职责的相关配套制度,建立和健全常任制制度体系。二是要以发挥党代会作用为重点,健全和完善党代会、全委会、常委会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党代会和全委会作用;建立完善常委会向全委会报告工作、委员会和纪委会向党代表大会报告工作的制度,努力实现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的有效实施和有机统一。三是要以发挥党代表作用为重点,使党代表在任期内充分发挥行使权利和履行职责的作用,努力提高党代表对党内事务和学校发展的参与度,促进先进性长效机制建设。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集中统一是党的力量保证。通过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工作,旨在加强党内民主建设,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得以落实,同时又能强调党的集中和统一,确保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和依法治校。
加强教育,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党风廉政教育,真正按照“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切实解决党员干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狠抓反腐倡廉专题教育,组织学习讲座、报告会、参观教育等警示教育活动,增强领导干部的法纪观念。加强党性教育和锻炼,廉洁自律,奉公守法,自觉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观念的影响,切实做到自重、自省、自警,培育良好的党性修养和思想道德情操。
加强管理,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制度体系。制定防止商业贿赂、预防职务犯罪的专项制度,进一步加强重大项目、大型仪器设备和大宗物资采购等招投标工作制度建设,健全和完善反腐倡廉工作的制度体系。规范采购与招标工作,建立配置科学、程序严密、相互制约的权力运行机制,全方位加强基建项目和大修项目的管理、监督和审计,建立对外经济往来中防止商业贿赂的廉政制度。强化管理,规范办学,阳光招生,严格遵守财经纪律,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确保干部廉洁从政。
加强监督,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认真执行党内监督条例,完善监督机制,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领导干部经济审计制度、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以及述职述廉制度,实行廉政谈话制度,签订廉政承诺书,建立干部廉政档案,加强党内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原则,加强廉政制度建设,真正形成用制度规范办学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确保学校各项事业健康协调发展。
各位代表,跨越三个世纪、走过112年风雨历程的武汉科技大学,被誉为湖北省属高校的排头兵,正在新的征程上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尽管在今后改革和发展的道路上还会遇到各种矛盾和挑战,只要我们同心同德,克难奋进,武汉科技大学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一定能够实现。“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定正确的办学方向,振奋精神,万众一心,团结拼搏,开拓创新,为建设国内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斗!